文章目录[隐藏]
在佛门中有副著名的对联:“杨歧灯盏明千古,宝寿生姜辣万年。”
这副对联来源于佛门中的两则典故:一是杨歧方会禅师节约常住灯油,不背因果的故事;一是宝寿禅师不徇私情,卖姜给方丈和尚的故事。
【杨歧灯盏明千古】
杨歧方会禅师 (992~1046)是临济门下杨歧派的创始人,袁州宜春人,俗姓冷,是临济下第八世。二十岁时,到筠州 (今江西省高安县)九峰山剃发出家。
杨歧方会禅师为人性格耿直,公私分明。
他在石霜圆会下作监院时,由于库房光线昏暗,白天在为寺院工作,他就点庙里的灯;一到晚上诵经参禅就点自己的油灯,生怕自己侵占了常住的利益,错失因果。
石霜和尚知道此事后,对杨歧方会说:“你这样还不算清廉,为什么呢?你看,你的灯挂在寺庙的灯下面,寺庙的灯油滴进你的油灯里,你这不是沾了常住的光吗?”
杨歧恍然大悟,赶紧把自己的油灯挂到寺庙的油灯的上面,宁可让自己的灯油落到常住的油灯里,也绝不沾常住的便宜。
他这种爱护常住物,公私分明的品格在佛门中被传为佳话,后人就用“杨歧灯盏”为喻,颂扬杨歧方会的高尚品格,光明永照,千古不灭。
后来,杨歧方会禅师在杨歧山弘扬临济宗风,自成一脉,被后人称为杨歧派。
同时,方会禅师继承百丈祖风,对于寺院管理亦严密细致,合情合理。
就是对于各殿堂的香灯以及寮房用灯的点燃、添设等也是井然有序,如佛前长明灯由香灯师精心照看,对寮房用灯则要求按时点燃与熄灭,做到合用、节约。
他这种严持戒律、恪守清规的嘉德懿行,被后人传为佳话。
“杨歧灯盏明千古”这句话,高度赞扬了杨歧方会禅师珍惜常住之物,处处公私分明,节俭办事的作风。
下联“宝寿生姜辣万年”的典故,说的是宝寿禅师的故事。
洞山宝寿禅师为人清廉,秉性正直,严持戒律,常修头陀行,穿粪扫衣,他曾到五祖寺参礼戒公和尚,得到戒公的印证,从此声名大振。
宝寿禅师在五祖寺管理库房,深爱常住之物,从不以常住之物私送人情,即使是方丈和尚也不例外。
一天方丈戒公和尚患了感冒,让侍者到库房找宝寿禅师取一块生姜熬汤治病。宝寿训斥侍者说:“常住公物,哪能私用,要用就拿钱来买。”侍者回到丈室,将宝寿的话告诉了戒公。戒公就拿钱让侍者去买,这时,宝寿才将生姜给侍者。
通过这件事,戒公和尚对宝寿禅师更加器重。
后来,宝寿禅师外出游方参学游至洞山,当时洞山住持聪禅师对他尤为敬重。聪禅师圆寂前曾嘱托宝寿禅师继其法席。
聪禅师圆寂后,当时郡守也以书信嘱托戒公,让戒公推荐合适的人选住持洞山。戒公说:“卖生姜的那位汉子可以去得。”在戒公的举荐之下,宝寿禅师顺利到洞山做了住持。
后来,禅门中就流传着“宝寿生姜辣万年”的佳话。赞扬宝寿禅师坚持戒规、不徇私情和戒公不以私利作好恶取舍的高贵品质。
是所谓“宁可割肉补常住,不可私蓄肥自己。”
“杨歧灯盏”与“宝寿生姜”的典故正是在警示佛门弟子严持戒律,公私分明,不违因果。
奉劝佛教信徒,在平日生活中要像爱自己眼睛一样爱护常住的一草一木,且不可为了一己之私,随意侵占常住。否则,因果难逃,做牛变马也难偿还。
明德CSA生态姜园 是第一个透明溯源原始点特供小黄姜基地!”七不”生态养植小黄姜,促进万物和谐共生!
“七不”生态养植小黄姜
不用化肥
不用农药
不用农膜
不用转基因
不用除草剂
不用添加剂
不杀生
消除雾霾 地球环保 从我做起! ”七不“生态小黄姜 您吃过吗?
1、 环保健康养植:在最适合小黄姜生长的地方使用生态环保有机的方式管理、养护 种植。
使用“七不”生态养植:不用化肥 不用农药 不用农膜 不用转基因 不用除草剂 不用添加剂 不杀生
2、 定制消费 更低价格:提前预定、计划生产、顺应自然,通过自种、自管、自保存加工、自销的经营模式,实现从“生鲜到成品”的全程安全控制。会员客户得到比市价还低的真有机生态姜产品。
3、 生产开放 透明溯源:通过生产开放式平台来提高农场透明度。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参观我们的农场,我们会安装网络摄像头,全球实时可以通过网络查看姜园种植实况。
4管理姜园时绝不用化肥、农药、除草剂。姜园不承认有虫害。 鸟类、虫类和姜苗自然共处,拒绝伤害任何一种。我们停用农药以避免杀生,安装了太阳能念佛机及音乐播放机24小时播放阿弥陀佛圣号、大悲咒和高山流水。
5任何情况之下,除自己姜园的自产产品,我们绝对不外购任何其它姜农的鲜姜产品当作自己姜园产品销售。
6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文化精神。心存善解、包容、感恩、知足、惜福。以忏悔、持戒、念咒、养德明德之心来种植。遵守“但存方寸地,留与子孙耕”的古训。